最近在傳統市場看到阿嬤在挑「白菘」,突然好奇這個古早味十足的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。原來「白菘」就是我們台灣人最熟悉的大白菜啦!這個名字從古代詩詞裡就出現過,像是蘇東坡還寫過「白菘類羔豚」,把白菜比喻得像羊肉一樣美味呢。
說到白菘的由來,其實超有意思的。古人把好吃的蔬菜都叫「菘」,而大白菜因為葉子白綠分明,就被稱為「白菘」。這種叫法在台灣老一輩之間還是很常用,下次去菜市場可以注意看看,說不定會聽到攤販阿姨這樣喊喔!
| 名稱對照表 |
|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|
| 白菘 | 大白菜 |
| 青菘 | 小白菜 |
| 松菜 | 另一種古稱 |
白菘在台灣飲食文化裡根本是神級存在,從冬天的火鍋到夏天的涼拌都少不了它。特別是醃成酸白菜後,那個酸香脆爽的口感,拿來煮酸菜白肉鍋簡直一絕!而且它營養價值超高,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5倍,纖維質又多,難怪從古到今都這麼受歡迎。
記得小時候阿嬤總說:「白菘要吃當季的,冬天的最甜!」現在想想真的很有道理。冬天的大白菜因為經過低溫,會把澱粉轉化成糖分,所以特別清甜。這種老祖宗的智慧,現在科學都證實了呢。下次煮菜時不妨多放點白菘,既傳統又養生喔!
白菘到底是什麼菜?台灣人常吃的蔬菜解密
每次去菜市場買菜,看到攤位上擺著一顆顆白白胖胖的蔬菜,阿嬤都叫它「白菘」,但你知道白菘到底是什麼菜嗎?其實它就是我們台灣人最熟悉的高麗菜啦!這個古早味的稱呼現在比較少人用,但在傳統市場還是常聽到老一輩這樣叫。高麗菜在台灣真的超受歡迎,從熱炒到火鍋都能看到它的身影,而且價格親民、營養價值又高,難怪會成為家家戶戶的必備蔬菜。
說到白菘的種類,台灣常見的主要有這幾種:
品種名稱 | 特色 | 最佳食用方式 |
---|---|---|
平地高麗菜 | 葉片較厚實,耐煮不易爛 | 適合炒、煮湯 |
高山高麗菜 | 口感清脆,甜度高 | 涼拌、快炒最對味 |
紫高麗菜 | 顏色鮮豔,營養豐富 | 生食沙拉或醃漬 |
白菘之所以在台灣這麼受歡迎,除了便宜好吃之外,它的料理方式也超級多元。早上買一顆回來,中午可以炒個高麗菜炒肉絲,晚上煮火鍋又能丟進去增加甜味,剩下的菜心還能醃成台式泡菜。我自己最愛的是用豬油爆香蒜末,再把高麗菜絲炒得脆脆的,簡單卻超級下飯。而且你知道嗎?台灣的高麗菜產季主要在秋冬,這時候的高麗菜特別甜,價格也最划算,主婦們都會趁機多買幾顆囤著。
說到營養價值,白菘真的是CP值超高的蔬菜。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、K和膳食纖維,熱量又低,對腸胃消化很有幫助。老一輩的人還會用高麗菜葉敷在關節疼痛處,雖然不知道科學根據有多少,但這種傳統療法也反映出台灣人對白菘的深厚情感。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白菘就是高麗菜,下次去市場聽到這個稱呼,可別再搞錯啦!
為什麼古人把白菜叫做白菘?歷史由來大公開
大家有冇諗過,點解我哋成日食嘅白菜,古代人會叫佢做「白菘」呢?原來呢個名背後有段古仔,同古人嘅分類習慣同埋植物特性好有關係。白菜喺古代其實係屬於「菘菜」嘅一種,而「菘」呢個字本身就係古人對一類蔬菜嘅統稱,主要係指嗰啲葉子肥厚、耐寒嘅蔬菜。
古代嘅蔬菜分類冇而家咁科學,佢哋主要係靠觀察植物嘅特性嚟命名。白菜因為佢嘅葉子白綠相間,而且質地柔嫩,所以就被歸類為「菘」嘅一種。加上佢嘅顏色偏白,古人就順理成章叫佢做「白菘」啦。呢個名一直流傳落嚟,直到後來先慢慢被「白菜」取代。
古代名稱 | 現代名稱 | 主要特徵 |
---|---|---|
白菘 | 白菜 | 葉子白綠相間,質地柔嫩 |
青菘 | 青菜 | 葉子偏綠,耐寒性強 |
黃菘 | 黃芽白 | 葉子偏黃,口感鮮甜 |
其實除咗白菜,古代仲有好多蔬菜都係用「菘」嚟命名,比如「青菘」、「黃菘」等等。呢啲名反映咗古人對植物嘅細緻觀察同埋分類智慧。隨住時間嘅推移,呢啲名慢慢演變成我哋而家熟悉嘅叫法,但「白菘」呢個名依然喺一啲古籍同地方方言中保留落嚟。
講到白菜,不得不提佢喺中國飲食文化中嘅重要地位。由北方嘅酸菜白肉鍋,到南方嘅白菜滷,白菜幾乎係家家戶戶必備嘅食材。佢唔單止平價易得,而且營養豐富,難怪由古至今都咁受歡迎。古人叫佢做「白菘」,可能都係因為覺得佢同其他菘菜一樣,係冬天不可或缺嘅美味。
白菘怎麼挑最新鮮?菜市場阿嬤教你看這幾點
每次去菜市場看到一堆白菘,是不是很困擾要怎麼挑啊?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菜市場阿嬤傳授的挑選秘訣,這些都是在地人累積幾十年的經驗談,學會了保證你買回家的白菘又甜又脆,煮湯、清炒都超好吃!
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看葉子的狀態,新鮮的白菘葉片會呈現翠綠色,而且摸起來飽滿有彈性。如果葉子已經開始發黃或是有黑斑,那就表示放太久不新鮮了。阿嬤特別提醒,葉柄部分要選粗壯結實的,太細的可能生長不良,吃起來口感會比較差。
再來就是聞味道,新鮮的白菘會有一股淡淡的清甜味,如果聞到有酸味或是怪味,千萬別買。阿嬤說現在很多攤販會噴水保持賣相,所以記得要把白菘拿起來聞底部,這裡的味道最準確。
挑選重點 | 新鮮特徵 | 不新鮮特徵 |
---|---|---|
葉片顏色 | 翠綠有光澤 | 發黃、黑斑 |
葉柄粗細 | 粗壯結實 | 細瘦無力 |
整體重量 | 沉甸甸有份量 | 輕飄飄 |
切口狀態 | 潔白無乾燥 | 發黑、乾癟 |
最後阿嬤還教了一招,就是拿起來掂掂重量。同樣大小的白菘,越重的表示水分越充足,吃起來更脆甜。而且要注意底部的切口,新鮮的切口會是潔白的,如果已經變黑或乾癟,就代表採收很久了。這些小細節都是阿嬤每天凌晨去批貨時親自把關的秘訣喔!
現在正是白菘的產季,價格便宜又好吃。記得挑選時可以輕輕按壓看看,好的白菘按下去會立刻回彈,不會軟趴趴的。有些攤販會把外表比較醜的便宜賣,其實只要裡面新鮮,回家把外層剝掉一樣好吃,這樣還能省點錢呢!